匱乏經濟學 (新版):為什麼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?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,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?
穆蘭納珊和夏菲爾是各自學科領域中的明星,行為經濟學家,加上認知心理學家,兩者的結合大過於在各自領域發展的總和。他們一起設法結合科學的嚴謹性以及人類在困境下的扭曲觀點。

- Wendy Lai
- 1 min read

人為何總是在「最後期限」之前才把事情完成?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?企業組織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?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?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?這些問題看似不相干,但是在背後,作者歸納出同樣的原因: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,導致生產力與消費力不斷受到剝削。
當匱乏擄獲心智時,會迫使我們的注意力專注以最有效的方式處理手邊的匱乏,但相對的也會讓我們視覺範圍狹隘(隧道視野),忽視其他的所有事情(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,高利息的金錢借貸,忽視未來….等),產生「隧道效應」,這類的負面效果成為「隧道負稅」。在隧道之外的事物難以被看清,容易被低估價值和忽略,竟而使人陷入匱乏陷阱,不斷的挖東牆補西牆,只為了完成當下在隧道視野範圍內的緊急問題,讓原本是可預測的是事件反而變成措手不及的意外。
匱乏更會直接窄化認知頻寬,與先天能力無關,而是關於能力在當下有多少可供用。就像是開了太多瀏覽器頁面的筆電,上網速度只會逐漸趨近龜速,因為可使用的流量頻寬已被大幅削弱。這邊提及的認知頻寬包含了認知流量和執行力控制,其中兩者最顯著的分別為流動智力和自制力。當認知頻寬被匱乏佔據時,流動智力和自制力都將會降低,會使人變得較難控制衝動。
匱乏強制我們做權衡取捨思維,未能被滿足的需求俘獲我們的注意力,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。就像缺錢的時候會特別注意帳單,節食的時候則會特別注意飲食的攝取,對價格和卡路里的了解有充分的警覺,如同專家一般。然而, 當我們有「充裕」的金錢,時間或是體態 「寬鬆」是必然的副產品,其最大的好處是容忍我們有犯錯的空間並給予我們心理上的餘裕,讓我們在即使有些許的錯誤後能引發較低的後果。
當我們將匱乏重新考慮進我們所遇到的困境時,簡單的幾種方式可以增加認知頻寬亦或是製造寬鬆。
把需要警惕的行為轉成一次性的行為: 當處於隧道視野時,正確的事情只要做一次,比一再重複做正確的事情來的容易的多
此外,再存在著的隧道效應和忽視的世界裡,許多事端仰賴時機。現在的需求總是迫切的但一個月後的需求則顯得抽象不具體。所有你打算將在某個時間點,當情況比較平順時做的一些好的決定,真相其實是當未來變成現在,而情況沒有變得比較平順,你不會去做的決定。因此必須明智的做一些預先排除和連結,盡可能讓未來因為某些事進入隧道效應時,仍可以維持動機。